這么一分析,SCI文章無非就是某藥物(或者某種處理方法,假設為A)通過某基因(假設為B)調控某通路(假設為C)影響某疾病(假設為D)的某功能(假設為E),串起來就是ABCDE的事嘛,這么一想還是挺簡單的。
先從簡單的說起,疾病應該是最容易確定的,根據申報者所在的科室定是最直接的,心血管科的,研究的疾病有心梗啊、心肌炎啊、動脈粥樣硬化啊等;
胃腸科的,研究的疾病自然是胃炎、腸癌、胃癌等與胃腸相關的疾病。
當然,也有例外的,如檢驗科,那愛研究什么疾病就研究什么疾病,畢竟你是老大,你說了算。
第2個咱們來說說功能,這個也容易定,關鍵看你關注的哪一點。腫瘤科的,可能關注的是血管新生,也有可能關注的是腫瘤耐藥,或者腫瘤的遷移侵襲等。
再來就是藥物,這個也容易,臨床出現的新藥,機制還不清楚的,或者老藥新用的(典型的如二甲雙胍,除了將血糖,還有望治療乳腺癌,神奇!),某天你突然腦洞大開,聯想到某個老藥治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說不定就能登頂CNS了。
相對疾病功能藥物來講,難的可能是就是靶基因及通路了,不過也沒什么,畢竟沒有什么是高通量測序搞不定的。除了測序,也有其他方法,比如看看在不同的疾病中某基因是否具有相似性,尤其是致癌因子,在不同的腫瘤中,比如,LncNEAT1在肺癌中高表達,可以試試在肝癌中是不是也高表達,qPCR就能確定。通路也就那些,比如炎癥疾病,無非就是p38、c-Jun、NF-κB、JAK/STAT3這幾條通路,比如纖維化疾病,典型的有TGF-β/smad、Wnt/β-catenin、TGF-β/Notch等信號通路。
上下游信號通路檢測,如B基因改變后,下游信號通路C如何改變(關鍵是WB檢測通路中的蛋白的磷酸化、乙酰化等修飾);
如B基因干擾后,C靶標下降,細胞有功能表型,那么把C單獨干擾,功能表型是否跟B干擾一致;
如B基因干擾后,C靶標下降,細胞有功能表型,那么在B干擾的前提下,把C過表達,細胞功能表型是否回復;
CO IP(+質譜),GST pull down(+質譜),雙熒光素酶報告,CHIP(+測序,qPCR),RIP (+測序,qPCR)等。
①檢測指標與研究的臨床問題相符;
②具有可操作性;
①細胞行為指標(生長、凋亡、轉移、侵襲、遷移、血管新生、耐藥、炎癥、分化等);
②分子指標(EMT、通路、基因、靶標等);
①動物行為指標(體重、腫瘤生長大小、皮毛,精神狀態、飲食、生存率、血尿、稀便等);
②分子指標(EMT,通路、基因、靶標等);
③病理指標(HE染色,TUNEL、天狼星紅、masson染色、血液中炎癥因子、細胞因子、組織的解剖觀察,組織的炎癥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