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型背景
燙傷模型由高溫固體接觸皮膚造成皮膚損傷。
燙傷等級分別為
(1)Ⅰ度燒燙傷:表現為受傷處皮 膚輕度紅、腫、熱、痛,感覺過敏,無水泡;
(2)Ⅱ度燒燙傷:表現為受傷處皮膚疼痛劇烈、感覺過敏,有水泡,水泡撥離后可見創面均勻發紅、潮濕、 水腫明顯;
(3)深Ⅱ度燒燙傷:表現為受傷皮膚痛覺較遲鈍,可有或無水泡,基底蒼白,間有紅色斑點, 拔毛時可感覺疼痛;
(4)Ⅲ度燒燙傷:皮膚感覺消失, 無彈性,干燥,無水泡,蠟白、焦黃或碳化,拔毛時無疼痛。
目前用于燒傷研究的動物模型多種多樣,熱燒傷、化學燒傷、電燒傷以及放射性燒傷的動物模型的建立技術已較為成熟。
2. 動物建模方法—熱燙傷
利用砝碼放入恒溫水浴鍋進行加熱,將加熱后的砝碼于動物背部固定進行致傷。 溫度 80 ℃、以砝碼自身重量 (0.5 kg) 作為致傷壓力作用于小鼠致傷區 5 s、8 s、12 s,可獲得不同面積的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燙傷創面。
適用動物:小鼠/大鼠/新西蘭大白兔
建模過程:以大鼠為例,造模前24 小時用脫毛膏將大鼠背部脫毛并麻醉大鼠,將砝碼放入100℃恒溫水浴鍋中加熱10分鐘,待砝碼加熱后取出置于大鼠背部,緊貼大鼠背部皮膚 (持續5秒/8秒/12秒)。燙傷時砝碼保持平行緊貼于大鼠背部皮膚,燙傷后燙傷區域暴露無覆蓋,之后將實驗組大鼠放回籠中繼續飼養。
模型驗證:
肉眼大體觀察:致傷5s大鼠局部皮膚發紅、輕微水腫。愈合后毛發生長良好,有少量紅褐色色素沉著,皮膚輕微攣縮,表皮光滑。致傷10s大鼠局部皮膚發白、水腫。愈合后毛發生長良好,皮膚瘢痕形成,表面粗糙不平。
光鏡觀察:致傷3s大鼠表皮層次尚清楚,細胞明顯腫脹、變性,層次結構尚清楚,細胞核結構不清。表皮內有水皰形成,真皮水腫、間質疏松,膠原纖維斷裂,嗜酸性染色性能減退,呈嗜雙色性。血管擴張、充血,皮脂腺、汗腺腺上皮細胞及毛囊上皮細胞尚清楚,部分腫脹、溶解。皮下組織中血管擴張、充血。致傷10s大鼠表皮細胞部分脫落,結構不清,明顯變性、壞死,部分細胞已溶解。表皮內有水皰形成,真皮層間質疏松、充血,膠原纖維融合成片,嗜酸性染色性能減退,呈嗜雙色性,大部分皮脂腺、汗腺、毛囊被破壞,結構不清,真皮深部可見殘余毛囊。皮下組織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明顯,結構未破壞。上述結果表明,致傷3s大鼠為淺Ⅱ度燙傷,致傷10s大鼠為深Ⅱ度燙傷。
HE染色:對皮膚進行病理檢查和觀察:將燙傷創面連同周邊皮膚約0.5 cm取下,平鋪于濾紙上,然后固定于10% 福爾馬林內,縱向和橫向切取寬約3-4 mm皮膚,按常規制備石蠟切片,切片厚度為5 μm,蘇木素一伊紅(HE)染色,用顯微鏡觀察并照相。
IHC染色:進行Ki67染色
由皮膚病理切片可知,造模24h后大鼠皮膚表皮脫落,真皮層結締組織壞死,有明顯的水腫現象,未見皮膚附屬器。造模10d后模型組大鼠皮膚組織中出現疤痕組織,可見大量的淋巴細胞、漿細胞等炎癥細胞
doi. org/10.1016/j.carbpol.2024.122603.
H&E染色的傷口組織圖像和用Masson染色的傷口組織圖像
DOI 10.3389/fimmu.2023.1113948
與假手術相比,7s燙傷時皮下結締組織中凋亡指標cC3顯著上調。結果以平均±標準差提供。為了進行比較,我們采用了非配對t檢驗。顯著性水平: ***p < 0.001。
模型造模要點:
注意事項:注意砝碼的重量、溫度等因素盡量保持一致。
風險評估:避免不當操作致動物死亡,如麻醉過度等,造模后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5 mL抗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