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骨缺損修復是骨科、口腔醫學及生物材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構建高度仿真的骨缺損動物模型,是評估新型骨修復材料,探究骨再生機制的關鍵基礎。本文聚焦于骨缺損動物模型的構建策略與技術要點,旨在助力科研人員優化實驗設計,加速骨再生研究成果的轉化。
常用動物模型以及選擇要點
在骨缺損研究中,大小鼠模型憑借其遺傳可控性、成本效益及成熟評價體系,是較為常用的實驗動物類型。建議根據研究目標以及經費預算綜合決策。
*哈弗氏系統:是人類骨骼中特有的結構,對骨骼的重建和營養供應起到重要作用。大小鼠缺乏該系統,因此在模擬人類骨骼重建過程方面存在一定局限。
模型構建的核心技術要點
一、 精準缺損制備
(1)使用定制鉆頭,減少熱損傷,保留骨膜完整性
(2)臨界尺寸控制:損過小觀察期內自行愈合過快會影響實驗結果,對藥物或者材料是否具有成骨作用的評估容易導致誤判。因此1986年有學者提出臨界性骨缺損(bone size defect,CSD)的概念,指動物一生中不會自動愈合的最小尺寸的骨缺損。CSD定義為周徑的1.5-2.5倍或缺損長度為模型對象的1/10以上,超過該范圍會出現缺損不愈合
*臨界性骨缺損(CSD):指動物一生中不會自動愈合的最小尺寸的骨缺損。其定義為骨缺損周徑達到正常骨周徑的 1.5 - 2.5 倍,或者缺損長度超過模型對象骨骼長度的 1/10,超出這個范圍,骨缺損通常難以自行愈合。
二、 標準化操作流程
麻醉監護,無菌操作,術后護理,保障動物福利與數據可重復性。
拓普骨缺損動物模型案例
骨缺損模型造模方法分為非手術法和手術法,非手術法主要包括藥物誘導和物理方法。例如,通過注射特定藥物(如木瓜蛋白酶)誘導骨缺損。這種方法操作相對簡便,但無法精確控制缺損的大小和形狀,模擬臨床骨缺損的復雜性和修復過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常用的為手術法。
科研思路:
一 、模型構建
首先確定使用的動物,缺損部位與大小
圖 1:大鼠股骨遠端圓柱形骨缺損制備示意圖
用3mm骨鉆在大鼠股骨遠端鉆孔,制備直徑3mm,深度3mm的圓柱形缺損(如有植入材料,需確認植入材料的大小,方向,選擇合適的鉆頭)
圖 2:小鼠下頜第一磨牙缺損位置示意圖
小鼠下頜第一磨牙缺損以遠中尖為參考點,缺損位于遠中尖水平、牙槽骨冠方邊緣下1mm處,缺損直徑為0.5mm,深度為0.25mm
二、 實驗設計
分組設計:一般設置假手術組和實驗組
三、 觀察指標
包括骨缺損愈合情況、新骨形成、骨組織結構、生物力學性能等。評價的方法可有:
(1)影像學檢測:DR檢測,動態檢測新骨形成速率;Micro CT(定量分析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體積分數等數據)
根據Micro CT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Micro CT骨小梁體積、厚度和數量明顯增加,骨小梁分離減少
https://doi.org/10.1111/cpr.13035
(2)病理驗證:骨缺損處組織HE染色,Masson染色,進行聯合分析,計算軟組織占比,編織骨占比,皮質骨占比,評估新骨形成的質量和成熟度。
HE染色
(3)生物力學檢測 :三點彎曲試驗,壓縮試驗評估修復后骨強度恢復情況
(4)生化檢測:成骨活性和骨代謝指標(堿性磷酸酶、Ⅰ型原膠原羧基端前肽、Runx2、OCN等)
展望
多學科融合:未來骨缺損研究將更加注重多雪珂融合,結合材料科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學科只是、開發更接近人體生理環境的骨修復材料。
個性化治療:隨著基因檢測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有望實現骨缺損的個性化治療,根據患者的基因特征和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臨床轉化: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結合,將實驗室研究成果更快地轉化為臨床治療方法,造福患者。
總之,骨缺損動物模型在骨組織工程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合理構建大小鼠骨缺損模型,深入探索骨修復機制和材料性能,有望為骨缺損的臨床治療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作為骨科再生醫學研究領域的專業合作伙伴,深圳靈賦拓普提供從模型設計、手術造模到表型分析的一站式動物實驗服務,可精準構建嚙齒類動物(大鼠/小鼠)、中大型動物(兔,犬、綿羊)的顱骨、脛骨、股骨、牙槽骨等部位的標準化或定制化骨缺損模型,助力科研突破,促進高效轉化。
參考文獻:Hanghang Liu, Shibo Liu, Huanzhong Ji,et al. An adiponectin receptor agonist promote osteogenesis via regulating bone-fat balance.Cell Proliferation. 2021;54:e13035.
如果您在骨缺損動物模型構建過程中有任何經驗或疑問,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