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慢性腎衰竭(Chronicrenal failure,CRF)是指發生在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基礎上,由于腎單位和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導致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出現體內代謝產物的潴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內分泌紊亂的一種綜合征,是腎臟及腎臟相關性疾病的最終結局[1]。
慢性腎衰竭主要病理特點為不斷進展的腎小球和腎間質的纖維化,是幾乎所有類型的慢性腎臟病不斷發展直至終末期腎病(ESRD)的共同病理途徑[2-3]。5/6腎臟切除模型是一種較為成熟和經典的研究慢性腎衰腎臟纖維化發生發展機制的實驗模型,腎臟切除之后,殘存的腎臟出現高壓力、高濾過、高灌注狀態,激活氧化應激、炎癥等病理過程,可促進腎臟纖維化的發生,進而導致慢性腎衰竭。
二、實驗方案
1、實驗動物:SD大鼠,雌雄各半,6~8周齡;
2、CRF模型制備[4]
大鼠適應性飼養1周,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將大鼠固定在手術板上。首先在大鼠的脊柱兩側腎臟部位進行皮毛剔除,碘伏對此部位常規消毒,穿戴無菌的手套,鋪蓋無菌的洞巾。然后沿肋脊角行左背部斜切,手術切口約為2.0~2.5cm,剪開大鼠的皮膚及肌肉,用左手探查左腎所在部位,并用中指將其從腹側往切口的方向托出,使左側腎臟充分暴露,用鑷子對腎包膜進行剝離,采用7號線對左腎上、下極結扎,結扎范圍大約為皮質2/3的腎組織,將結扎部分切除完畢后,立即用止血海綿壓迫左腎上下極切口以進行止血,當觀察到左腎手術切口無明顯的出血后復位左腎臟,對肌肉、皮膚進行逐層縫合后,用碘伏進行手術縫合口消毒。術后連續3天用青霉素(8萬單位/100g·d)肌肉注射殺菌抗感染。1周后進行第2次手術,在脊柱右側斜切口,剝離肌層,充分暴露右腎臟,用縫合線結扎右腎門部位后,直接切除右側腎臟,逐層縫合后進行手術切口消毒。同樣肌注青霉素(8萬單位/100g·d)3天。假手術組制備的手術過程同5/6腎切除手術,但僅做雙腎被膜剝離術。
3、觀察指標
3.1生化法檢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肌酐Ucr的含量;
3.2 收集大鼠的24h尿液,ELISA法檢測24h尿蛋白的含量;
3.3 計算肌酐清除率Ccr[5]
Ccr(ml/min/100g)=[尿肌酐(μmol/L)×24小時尿量(ml)]/[血肌酐(μmol/L)×體重(g)×14.4]
3.4腎臟組織病理學檢測及評分: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
根據參考文獻[6]對腎間質纖維化程度進行半定量評分:
隨機選取互不重疊10個視野,400倍顯微鏡下觀察,按下列標準對腎臟病理改變進行評分:
腎間質細胞浸潤評分:
病理改變 | 評分 |
無間質細胞浸潤 | 0分 |
局灶細胞浸潤 | 1分 |
多灶細胞浸潤 | 2分 |
彌漫細胞浸潤 | 3分 |
腎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的慢性病變評分:按病變面積占該視野的百分比計算
病理改變 | 評分 |
無間質纖維化 | 0分 |
間質纖維化<25% | 1分 |
25%≤間質纖維化<50% | 2分 |
間質纖維化≥50% | 3分 |
腎小管萎縮病變評分
病理改變 | 評分 |
無腎小管萎縮 | 0分 |
腎小管萎縮<25% | 1分 |
25%≤腎小管萎縮<50% | 2分 |
腎小管萎縮≥50% | 3分 |
三、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24.
[2] Boor P,Ostendorf T,Floege J.Renal fibrosis:novel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J].Nat Rev Nephrol, 2010, 6(11):643-656.
[3] Duffield JS.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kidney fibr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4, 124(6):2299-2306.
[5] Li HY, Hou FF,Zhang X,et a1.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 accelerate renal fibrosis in a remnant kidney model[J]. J Am Soc Nephrol, 2007,18(2):528-538.
[6]陳琇萌,俞小敏,肖潔. 尿毒清顆粒抑制大鼠腎臟間質纖維化作用靶點研究[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