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物種類的選擇
制作骨缺損模型的常用動物有小鼠,大鼠,兔,犬等。理論上是選擇越大型動物越好,例如犬、豬等,一方面是由于大型動物的愈合機制與人比較相似,另一方面大型動物手術比較好操作。但是大型動物的成本較高,自我恢復能力也較弱,所以大型動物并不常見。小鼠由于價格低廉,來源廣泛,修復速度快比較有優勢,但是小鼠過于瘦小,操作不便。所以綜合考慮,大鼠和兔子是該模型比較適合的動物種類。
二、動物年齡的選擇
動物年齡的選擇會影響實驗的科學性,動物年齡過小,生長發育比較旺盛,會影響骨移植材料的結果說明,并且由于骨骼強度不夠,骨移植材料不牢固,影響操作。如果年齡過大,修復能力太低,也會影響實驗的科學性,因此一般選擇2到3個月的大鼠進行實驗,6到10個月的兔子作為模型實驗。
三、骨缺損部位的選擇
骨缺損的種類很多,部位也不同。骨缺損部位可以分為負重部位缺損和不負重部位缺損,上肢為不負重部位缺損,下肢為負重部位缺損。一般常用兔或鼠的股骨遠端來模擬負重部位的骨缺損,這些部位為單骨,缺損后需要植入材料進行固定。
四、骨缺損長度的選擇
骨缺損長度的選擇對于該模型的研究也尤為重要,如果骨缺損長度不夠,動物可自行愈合,這樣就沒有了研究必要。只有骨缺損長度達到不可自行愈合條件下,骨組織修復工程才有比較好的研究意義。臨界骨缺損長度(CSD)即為超出骨自行修復最大能力的缺損長度,按照標準,缺損值達到骨直徑的1.5-2.0倍即可認為是骨缺損臨界值。
五、模型研究手段
骨缺損模型研究后可通過microCT 掃描來觀察骨缺損部位的愈合情況,以及材料植物后對骨缺損部位的修復能力。進行microCT掃描后,也可以進行HE染色,觀察骨缺損部位細胞的修復情況。